截止2019年2月11日,电影《流浪地球》上映7天,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0亿元。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受到热烈的追捧。这对于热爱科幻的小编来说,心里面一直被票房的火爆兴奋刷新,就好像票房多了,自己也可以获得分账似的(小编读高中时有过沉迷科幻小说的时期,还曾经向科幻杂志投过数万字的小说稿;当然,小编写的科幻小说,就好像雷军所说的,“科幻作品的魅力,在于一本正经的胡说”)。
在2018上半年,3D打印商宣称他们承接了电影《流浪地球》中大量道具的制作,相当一部分复杂的道具和场景,都是使用3D打印技术加后期处理(打磨、上色等工艺)来完成,“剧组预算减少了,貌似资金遇到了问题,我们承接这批道具的制作,被砍了很多,最后只花了7位数人民币。”
另外,有另一个3D打印服务商在朋友圈留言透露,“我们几年前就给郭导演做事情(备注:3D打印或3D扫描服务),就是因为他的剧组给钱太少就不再合作了。”小编觉得,《流浪地球》火了之后,郭导演剧组就应该会有钱了给道具制作预算了。
为了支持国产科幻电影,2019年2月10日,小编花了48元/张的价格买了两张电影票,体验了这部科幻大片。他发现了很多3D打印的道具。
吴京,在《战狼》拯救一艘船之后,在《流浪地球》拯救了有35亿人的地球。强烈的英雄主义,燃起了小编那颗尘封已久拯救世界的心。
据《流浪地球》专门管特效的负责人透露,为了控制和沟通,特效外包给三个主要特效公司;改变了好莱坞的标准流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控性;对三家公司进行标准化,统一了建模软件犀牛以及物理插件;然后三家公司再进行对其他的分包公司进行控制协调,避免了很多重复工作。找的道具公司有不少是专门做好莱坞特效道具的。他们一般更强调他们的后处理技术。对于建模和制造技术一直都是讳莫如深。
近几年中国内地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越来越多地使用到特别定制的道具,而这些道具,很多是依靠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的。像弘瑞、联泰、闪铸等国产3D打印机,经常被剧组和道具制作外包公司所使用,甚至还直接出现在影视作品的画面当中。而在国外,特别是好莱坞大片,早就已经普遍应用了3D打印技术,提升了整个影视作品的效果。不过,“其实国内科幻电影工业从特效、道具、布景、服装、美术设计、配乐都缺乏技术与相关配套体系,整个科幻电影需要的产业链层面人才、技术、编剧与文本创作的一直处于断层之中,所以如果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未形成,像流浪地球这种类型的片子是极难做到像好莱坞那些持续输出的,”一个名为冰山的网友这样说。
虽然,《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作品,还存在大量硬伤,不尽完美;但剧组已经在尽量压低成本的前提下把效果呈现到了极致,十分值得一看。南极熊希望,未来的国产科幻大电影由此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剧组可以更注重道具和场景,用心制作科幻大片,启发国民热爱科技、关注科技,而不是八卦明星和流量小生。
科技,是国家进步的第一动力!
“昨天刚刚看完《流浪地球》,个人的一点点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本部电影7位数对于国内制作来说已经不少了,大部分自己投入还都是在动画特效上,如果更专业流水线的话。成本还可以控制的。最好的状态就是。原型原画,到3d模型建模由专业特效公司搞定。打印交给专业打印服务商。后处理再交回特效道具公司。同一标准流程,效率成本会非常低。远比好莱坞那种每天只工作8小时人工高到爆的成本低得多。可能是对影视行业应用的一个合理模式。”
“分包机制打印行业也可运用。2-3家优质的打印服务商可以有效控制大量的分包服务商的打印服务质量。模型数据可以由优质服务商来负责品控。流程上来讲非常合理。也可以逐步进行产业集群整合。扫描方面也同理。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整个环节的一部分。如果从影视公司简历剧本开始就有全流程的配套服务。从道具到特效做到无缝衔接就可以行程好莱坞是的专业化,流水线生产。当更多国产电影有高质量特效需求的时候大量的道具制作让服务商有利润。制片方效率成本都会大幅缩减。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能够承受特效制作成本。是一个良性循环。”
“《流浪地球》在国内没有好莱坞式的配套情况下,自己整合出来一套较为符合现状的流程机制是本片成功的基础,同时新颖的搬家模式比殖民模式老掉牙的套路更加有意思。同时体现了国家提倡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说本片对于整个的市场环境都做了完善的铺垫和准备。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的不足,由于资金的显示,很多的粒子特效做的还差的很多,但是细节特效方面可以看到用心,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电影,一次中国工业化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同时该篇的庞大的时间跨度,2500年也是世界科幻片中罕见的。我们显而易见的发现本片可以向星球打战一样拥有前传,和无限的续集模式。对于这样一个有完整世界观的电影其优点已经盖过了前面铺垫剧情时候的拖拉缺点。希望3D打印能够在影视行业行程产业集群。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