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 2018(第三届)中国医疗科技大会”将于11月13日在深圳举办,此次会议聚焦医疗科技前沿技术的创新发展,邀请了国内外众多顶尖专家参加会议,从人工智能与健康医疗大数据两个方面,通过主题演讲、深度分享、探讨互动等形式,共同探讨医疗科技前沿话题,追踪行业热点,为同行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和前瞻性预测。
本次大会邀请到了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张元亭,IEEE Fellow、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孙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龚启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副系主任廖洪恩,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湖南大学教授彭绍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吕有勇等多位来自医疗学术界的权威代表和顶尖专家,以主题演讲的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医疗科技的各种前沿技术。
张元亭:从智慧可穿戴传感到半机器人(Cyborgs)
张元亭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可穿戴设备的无扰式连续血压测量方面的工作,尤其专注于扩充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库,把血压、基因参数、血液生化参数、影像参数等融合起来,做重大疾病预测预防。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智能医疗和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热点。
在人工智能被捧得火热的时代下,可穿戴传感器的重要价值经常被忽略,然而可穿戴传感技术的价值与人工智能同等重要、密不可分,在未来医疗健康,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大家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及时转化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服务。本次张元亭教授的报告,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智慧可穿戴传感器在整个智能医疗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从智慧可穿戴设备发展为半机器人的趋势展望。
孙东:细胞手术机器人中的视觉传感技术
细胞手术机器人代表了现代医疗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最新前沿。这项革新技术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自动化微纳操作工具,可在单细胞和亚细胞层面上实现各种复杂的手术操作,从而为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通过视觉传感技术对细胞内部结构进行精准定位以及在动态环境下对细胞体内运动进行精准跟踪是成功实现细胞手术的重要前提。
本次孙东教授的报告将介绍香港研究团队如何应用3D模型重构技术精准定位细胞内部的细胞器以便通过光镊和探针等微操作工具实现大批量、高精度、多样性的单细胞手术操作,如细胞器提取、细胞精密注射等。另外,还将介绍如何应用光声技术追踪可携带细胞的微机器人在体内的运动,以实现细胞精准输送和定向释放。此项研究将为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开辟一个崭新的领域,并积极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
廖洪恩:智能精准诊医疗:医生新的“眼”“手”“脑”
得益于医学数据获取、计算与分析技术迅猛发展,医疗领域正处于智能化与精准化变革的风口浪尖。随着微创手术的推广,医学成像已经从单一的诊断手段逐步拓展成为介入治疗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此同时,智能型诊疗器械和微创治疗方法的开发也为提高肿瘤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以及改善手术预后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廖洪恩教授及其团队,融合了机械学、信息学、电子学以及医学等学科,围绕着临床微创诊疗,拓宽医生新的“眼”(精确诊断)、新的“手”(准确治疗)、新的“脑”(智能诊疗),本次大会上,廖洪恩教授将详细介绍其团队在精准医疗影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技术也许能够突破传统意义微创手术概念,开拓新兴微创高精度诊疗一体化领域。
彭绍亮:基于超算的电子病历和人工智能医生研究
基于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天河超级计算机和医疗大数据研发的辅助诊疗机器人已初具雏形,是大数据、超级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典型应用案例。该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和测试都基于天河超级计算机和海量医疗健康大数据,运用了更符合医学逻辑的人工智能混合算法平台,在诊断中学习,在学习中诊断。该系统已于2016年开始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社区医院、体检中心等进行了部署和运行,挂号机器人准确率达9成以上,诊疗速度比人工快2-10倍,误诊率下降20%以上。
彭绍亮教授作为“天河”超级计算机生命科学方向负责人,在本次大会报告中将为我们详细解读超级计算机系统中医疗、健康、组学等多维数据融合技术,以及其在电子病历和人工智能医生方面的应用。介绍该系统如何从“诊前”、“诊中”、“诊后”3阶段全面支持和辅助医生进行全方位精准、高效的诊疗,以及如何监测、评估、干预病人和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
吕有勇:如何利用基因组和简单线性实验数据诠释癌症的发生机理与防治策略
癌症是全球性健康问题,每天约1万人诊断癌症,40岁后癌症发病率快速提升,且今年来我国的患癌人群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癌症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成为当代人所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难题。癌症是否可被预知?如何做才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在本次报告中,吕有勇教授将针对癌症防治的临床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癌症发生发展的理论假说,利用基因组技术和实验室数据阐述癌症的生物学特性,探讨癌症防治的理念、策略和技术。重点阐述胃癌基因组数据和生物标志物在分子分型与个体化靶向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与价值。
龚启勇:脑影像医学交叉学科发展前沿
精神放射影像是一个集合了临床精神病学、心理学、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及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领域。精神放射影像采用磁共振(MR)、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等临床影像技术手段来显示正常和异常脑活动状态,其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手段来客观、定量地分析人脑活动并阐释其相关机制。
精神放射影像学是精神医学、医学影像和人工智能计算科学交叉融合发展的前沿领域,龚启勇教授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这门科学,阐述它是如何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精神疾病发生发展的脑神经病理生理机制,如何提供潜在的客观影像表征,以及精准地诊断神经精神疾病,评估自杀风险,判断治疗反应的。
本次大会热烈欢迎医疗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会交流!您可直接点击下面链接进行大会注册:http://www.ofweek.com/seminar/2018/medical/index.html